葶苈子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味辛,苦,寒。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下膀胱水,腹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久服令人虚。


《日华子本草》:利小肠,通水气虚肿。


《药性赋》:味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中阴也。其用有四:除遍身之浮肿,逐膀胱之留热;定肺气之喘促,疗积饮之痰厥。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大寒。沉也,阴中之阴。无毒。一云:小毒,用之当熬。恶僵蚕石龙芮,使输皮得酒良。种因甜苦两般,证量轻重各用。苦葶苈行水走泄迅速,形壮证重者堪求;甜葶苈行水走泄缓迟,形瘦证轻者宜服。苟或卤莽,易致杀人。逐膀胱伏留热气殊功,消面目浮肿水气立效。肺痈喘不得卧,非此难痊;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出仲景方。痰饮咳不能休,用之易愈。主癥瘕积聚结气,理风热瘙痒痱疮。久服虚人,须记勿犯。


《景岳全书》:味苦,大寒,沉也,阴也,气味俱厚,有毒。善逐水气,不减大黄,但大黄能泄血闭,葶苈能泄气闭,气行而水自行也。若肺中水气贲满胀急者,非此不能除。然性急利甚,凡涉气虚者,不可轻用。《淮南子》曰:大戟去水,葶苈愈胀,用之不慎,乃反成病。即此谓也。第此有甜苦二种,虽曰为甜,然亦非真甜,但稍淡耳,稍淡者,其性亦稍缓。
《本草崇原》:葶苈花实黄色,根白味辛,盖禀土金之气化。禀金气,故主治癥瘕积聚之结气。禀土气,故主治饮食不调之寒热。破坚逐邪,金气盛也。通利水道,土气盛也。李杲曰:《本草十剂》云: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二味,皆大苦寒,一泄血闭,一泄气闭,盖葶苈之苦寒,气味俱厚,不减大黄,又性过于诸药,以泄阳分肺中之闭,亦能泄大便,为体轻象阳故也。《别录》云:久服令人虚。朱丹溪谓:葶苈属火性急,善遂水,病人稍涉,虚者宜远之,且杀人,甚健何必久服而后虚也。李时珍曰:葶苈子有甜苦二种,正如牵牛黑白二色,急缓不同。又如葫芦甘苦二味,良毒亦异,大抵甜者不泄之性缓,虽泄肺而不伤胃,苦者下泄之性急,既泄肺而兼伤胃,故古方多以大枣辅之。若肺中水气满急者,非此不能除,但水去则止,不可过剂,既不久服,何至杀人。淮南子云:大戟去水,葶苈愈胀,用之不节,及反成病,亦在用之有节与不耳。


《神农本草经读》:葶苈滑润而香,专泻肺气,肺为水源,故能泻肺,即能泻水,凡积聚寒热,从水气来者,此药主之。大黄之泻,从中焦始;葶苈之泻,从上焦始,故《伤寒论》中,承气汤用大黄,而陷胸汤用葶苈也。

常用中草药

菟丝子 仙茅 牡丹皮 木蝴蝶 玄参 车前子 金樱子 五加皮 墨早莲 厚朴 白花蛇舌草 芦花 蛤蚧 紫苏子 黄蜀葵花 桑寄生 赤芍 天麻 郁金 防风 板蓝根 淫羊藿 太子参 白芷 骨碎补 牛蒡子 肉豆蔻 灯心草 鸡冠花 何首乌 紫苏叶 桑叶 槲叶 海马 茯苓 半枝莲 鸡内金 乌梅 丁香 广藿香 黑芝麻 黑枣 通草 生姜 党参 山楂 木瓜 白芨 蒲公英 川楝子 藕节 龟甲 肉苁蓉 麦芽 川贝母 知母 莲子 槐米 蛤蟆油 芡实 佛手 川芎 丹参 竹茹 鸡血藤 花锚 鹭鸶兰 延胡索 红花 芡实叶 细辛 柴胡 婆罗子 山茱萸 铁苋菜 锁阳 香加皮 淡竹叶 陈皮 臭灵丹草 葛根 人参 白芍 库页悬钩子根 柿蒂 姜半夏 木香 月季花 槲寄生 当归 沙参 夏枯草 五味子 玉竹 益智仁 牛蒡 神曲 苍耳 鱼腥草 女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