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名医别录》:大热,有小毒。主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


《日华子本草》:健脾,通关节,治霍乱泻痢,消痰,破症癖,逐风,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下产后余血。


《药性赋》:味苦、辛,气热,有小毒。可升可降,阳也。其用有四:咽嗌气噎塞而不通,胸中冷气闭塞而不利,脾胃停冷腹痛而不任,心气刺痛成阵而不止。


《本草纲目》: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其所治之症,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温、大热。气味俱厚,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有小毒。所产吴地独妙,故加吴字为名。恶丹参硝石。入肺脾肾经。主咽嗌寒气,噎塞不通。散胸冷气,窒塞不通。散胸冷气,窒塞不利。驱脾胃停寒,脐腹成陈绞痛。逐膀胱受湿,阴囊作疝剜疼。开腠理,解风邪。止呕逆,除霍乱。仍须折肝木之性,治吞吐酸水如神。厥阴头疼,引经必用。气猛不宜多食。令人目瞪口开。若久服之,亦损元气。肠虚泄者,尤忌沾唇,为速下气故尔。


《景岳全书》:吴茱萸,味辛苦,气味俱厚,升少降有小毒。能助阳健脾,治胸膈停寒,胀满痞塞,化滞消食,除吞酸呕逆霍乱,心腹蓄冷,中恶绞痛,寒痰逆气,杀诸虫鬼魅邪疰,及下焦肝肾膀胱寒疝,阴毒疼痛,止痛泻血痢,厚肠胃,去湿气肠风痔漏,脚气水肿。然其性苦善降,若气陷而元气虚者,当以甘补诸药制而用之。


《本草备要》:燥,祛风寒湿,宣,下气开郁。辛苦大热,有小毒。入足太阴血分,脾。少阴、厥阴气分。肾、肝。其气燥,故专入肝而旁及脾肾。润肝燥脾,温中下气,除湿解郁,去痰杀虫,开腠理,逐风寒。治厥阴头痛,仲景用吴茱萸汤。阴毒腹痛,痛在小腹。呕逆吞酸,俗名醋心。亦有吐酸者,宜降火清痰,用吴萸作向导。葵中丞苦痰饮,离十日一发,头痛背寒,呕酸不食。得一方,茯苓、吴茱汤泡七次,等分,蜜丸,名吴仙丹,前后痰方无及此者。痞满噎膈,胃冷。食积泻痢,血痹阴疝,痔疾肠风,脚气水肿,口舌生疮,为末,醋调贴足心,过夜便愈,能引热下行。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宜此主之。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段成式言:椒性善下,吴茱性上,似不尽然。寇宗奭曰:此物下气甚速。东垣曰:浊阴不降,厥气上逆,膈塞胀满,非吴茱不可治也。昂按:吴朱辛热,故性上;气味俱厚,故善降。利大肠壅气,故治肠风痔痢。下产后余血。故产后必用之。然走气动火、昏目发疮,血虚有火者禁用。陈者良。止呕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恶丹参、硝石。


《本草崇原》:山茱萸、吴茱萸咸禀木火之气。禀火气,故主温中。禀木气,故主下气。中焦温而逆气下,则痛自止矣。湿血痹者,湿伤肌腠,致充肤热肉之血凝泣为痹。少阳炎热之气,行于肌腠,肝主冲任之血,淡渗皮肤,则湿血痹可除矣。又曰逐风邪者,言湿痹可除,而风邪亦可逐也。气味辛温,故开腠理,腠理开,则肺病之咳逆,皮肤之寒热皆治矣。


《神农本草经读》:吴茱萸气温,秉春气而入肝;味辛有小毒,得金味而入肺。气温能驱寒,而大辛之味,又能裨肺,令之独行而无所旁掣,故中寒可温,气逆可下,胸腹诸痛可止,皆肺令下行,坐镇而无余事。仲景取治阳明,食谷欲呕症,及干呕吐涎沫症,从《本经》而会悟于言外之旨也。肺喜温而恶寒,一得茱萸之大温大辛,则水道通调而湿去;肝藏血,血寒则泣而成痹,一得吴茱萸之大温大辛,则血活而痹除。风邪伤人,则腠理闭而为寒热咳逆诸症,吴茱萸大辛大温,开而逐之,则咳逆寒热诸症俱平矣。然犹有疑者,仲景用药,悉遵《本经》,而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二十字与《本经》不符,而不知少阴之脏,皆本阳明水谷以资生,而复交会于中土,若阴阳这气,不归中土,则下燥而上烦,中土之内气绝,则四肝逆冷而过肘膝,法在不治,仲景取吴茱萸大辛大温之威烈,佐人参之冲和,以安中气,姜枣之和胃,以行四末,专求阳明,是得绝处逢生之妙,张隐庵、叶天士之解俱浅。

常用中草药

菟丝子 仙茅 牡丹皮 木蝴蝶 玄参 车前子 金樱子 五加皮 墨早莲 厚朴 白花蛇舌草 芦花 蛤蚧 紫苏子 黄蜀葵花 桑寄生 赤芍 天麻 郁金 防风 板蓝根 淫羊藿 太子参 白芷 骨碎补 牛蒡子 肉豆蔻 灯心草 鸡冠花 何首乌 紫苏叶 桑叶 槲叶 海马 茯苓 半枝莲 鸡内金 乌梅 丁香 广藿香 黑芝麻 黑枣 通草 生姜 党参 山楂 木瓜 白芨 蒲公英 川楝子 藕节 龟甲 肉苁蓉 麦芽 川贝母 知母 莲子 槐米 蛤蟆油 芡实 佛手 川芎 丹参 竹茹 鸡血藤 花锚 鹭鸶兰 延胡索 红花 芡实叶 细辛 柴胡 婆罗子 山茱萸 铁苋菜 锁阳 香加皮 淡竹叶 陈皮 臭灵丹草 葛根 人参 白芍 库页悬钩子根 柿蒂 姜半夏 木香 月季花 槲寄生 当归 沙参 夏枯草 五味子 玉竹 益智仁 牛蒡 神曲 苍耳 鱼腥草 女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