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味甘,温。主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


《名医别录》:味苦,冷利,有毒。主治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


《药性赋》:味苦、甘,性温,有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二,利胸中气逆而喘促,润大肠气闭而难便。


《本草纲目》: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风,降气润燥,消积治伤损药中用之。治疮杀虫,用其毒也。


《本草蒙筌》:味甘、苦,气温。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有小毒。所恶药有三般,黄芪黄芩干葛。专入太阴肺经,乃为利下之剂。除胸中气逆喘促,止咳嗽坠痰;润大肠气闭便难便难,逐贲豚散结。研纳女人阴户,又治发痒虫疽。谟按:东垣云:杏仁下喘,用治气也。桃仁疗狂,用治血也。俱治大便闭燥,但有气血之分。昼则便难,得阳气也;夜则便难,行阴血也。年高人便闭,不可泄者。脉浮在气,宜杏仁陈皮治之;脉沉在血,宜桃仁陈皮治之。所以俱用陈皮者,以其手阳明病与手太阴相为表里,故用之以为使也。


《神农本草经读》:杏仁气味甘苦,其实苦重于甘,其性带湿,其质冷利,冷利者,滋润之意也,“下气”二字,足以尽其功用。肺实而胀,则为咳逆上气;雷鸣喉痹者,火结于喉为痹痛,痰声之响,如雷鸣也,杏仁下气,所以主之。气有余便是火,气下即火下,故乳汁可通,疮口可合也。心阳虚,则寒水之邪,自下上奔犯于心位,杏仁有下气之功,伐寒水于下,即所以保心阳于上也。凡此皆治有余之证,若劳伤咳嗽之人,服之必死,时医谓产于叭哒者,味纯甘可用,而不知纯甘非杏仁之正味,既无苦降之功,徒存其湿以生痰,甘以壅气,阴受其害,至死不悟,惜哉。

常用中草药

菟丝子 仙茅 牡丹皮 木蝴蝶 玄参 车前子 金樱子 五加皮 墨早莲 厚朴 白花蛇舌草 芦花 蛤蚧 紫苏子 黄蜀葵花 桑寄生 赤芍 天麻 郁金 防风 板蓝根 淫羊藿 太子参 白芷 骨碎补 牛蒡子 肉豆蔻 灯心草 鸡冠花 何首乌 紫苏叶 桑叶 槲叶 海马 茯苓 半枝莲 鸡内金 乌梅 丁香 广藿香 黑芝麻 黑枣 通草 生姜 党参 山楂 木瓜 白芨 蒲公英 川楝子 藕节 龟甲 肉苁蓉 麦芽 川贝母 知母 莲子 槐米 蛤蟆油 芡实 佛手 川芎 丹参 竹茹 鸡血藤 花锚 鹭鸶兰 延胡索 红花 芡实叶 细辛 柴胡 婆罗子 山茱萸 铁苋菜 锁阳 香加皮 淡竹叶 陈皮 臭灵丹草 葛根 人参 白芍 库页悬钩子根 柿蒂 姜半夏 木香 月季花 槲寄生 当归 沙参 夏枯草 五味子 玉竹 益智仁 牛蒡 神曲 苍耳 鱼腥草 女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