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荚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味辛、咸,温。主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下水,利九窍,杀鬼精物。


《名医别录》:有小毒。主治腹胀满,消谷,破咳嗽囊结,妇人胞下落,明目,益精。可为沐药,不入汤。


《日华子本草》:通关节,除头风,消痰,杀劳虫,治骨蒸,开胃,及中风口噤。


《本草纲目》:皂荚属金,入手太阴、阳明经。金胜木,燥胜风,故兼入足厥阴,治风木之病。其味辛而燥,气浮而散。吹之导之,则通上下诸窍;服之则治风湿痰喘肿满;杀虫;涂之则散肿消毒,搜风治疮。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元佑五年,自春至秋,蕲、黄二郡人患急喉痹,十死八九,速者半日,一日而死。黄州推官潘昌言得黑龙膏方,救活数千人也。其方治九种喉痹:急喉痹、缠喉风,结喉、火兰喉、遁虫,虫喋、重舌、木舌、飞丝入口。用大皂荚四十挺,切,水三斗,漫一夜,煎至斗半,入人参末两,甘草末一两,煎至五升,去滓。入无灰酒一升,釜煤二七,煎如殇,入瓶封,埋地中一夜,每温酒化下一匙,或扫入喉内,取恶涎尽为度。后含甘草片。又《家传秘宝方》:凡人卒中风,昏昏如醉,形体不收,或倒或不倒,或口角流涎出,斯须不治,便成大病。此证风涎潮于上,胸痹气不通,宜用急救稀涎散吐之。(视前)。不大呕吐,只是微微稀冷涎,或出一升,二升,待惺惺,乃用药调治。不可便大吐之,恐过剂伤人。入手太阴、阳明经气分,通肺及大肠气,治咽喉痹塞,痰气喘咳,风疠疥癣。皂角刺治风杀虫,功与荚同,但其锐利直达病所为异耳。《保命集》:疠风乃营气热,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宜先用桦皮散服五、七日,后灸承浆穴七壮。三灸后,每旦早服桦皮散,午以升麻葛根汤下钱氏泻青丸,晚服二圣散(用大黄末半两煎汤,调角刺灰三钱)。乃缓疏泄血中之风热也。仍戒房室三年。又追风再造散,即二圣散,云服之便出黑虫为验,数日再服,直候虫尽为绝根也。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


《本草蒙筌》:味辛、咸,气温。有小毒。恶麦门一味,畏人参、苦参。入足厥阴引经,宜以柏实为使。堪作散熬膏,勿为丸煎液。搐鼻喷嚏立至,敷肿疼痛即除。和生矾吐风痰即稀涎散,伴炼蜜为导箭。即蜜导箭。杀痨虫精物,主风痹死肌。利窍通关,破癥堕胎。皂角刺乃载外科圣药,治溃疡直达溃处成功。


《景岳全书》:气味辛咸,性温,有小毒。善逐风痰,利九窍,通关节,治头风,杀诸虫精物,消谷导痰,除咳嗽心腹气结,疼痛胀满,开中风口噤,治咽喉痹塞肿痛,行肺滞,通大肠秘结,堕胎,破坚癥,消肿毒,及风癣疥癞。烧烟薰脱肛肿痛。可为丸散,不入汤药。


《本草备要》:通关窍,搜风。辛咸性燥,气浮而散。入肺、大肠经。金胜木、燥胜风,故兼入肝。搜风泄热。吹之导之,则通上下关窍,而涌吐痰涎。搐鼻立作喷嚏,治中风口噤,胸痹喉痹。凡中风不省人事,口噤不能进药,急提头发,手陷人中,用皂角末或半夏末吹入鼻中,有嚏者生,无嚏者为肺气已绝,死。或用稀涎散吐之:皂角末一两,白矾五钱,每用一钱,温水调灌,或加藜芦、少麝,鹅翎探喉,令微吐稀涎,再用药治。年老气虚人忌用。服之则除湿去垢,最去油腻,刮人肠胃。消痰破坚。取中段,汤泡服,治老人风秘。杀虫下胎。治风湿风癞,痰喘肿满,坚癥囊结。厥阴肝脉络阴器,寒客肝经,则为囊结。涂之则肿消毒,煎膏贴一切痹痛。合苍术焚之,辟瘟疫湿气。柏实为使。恶麦冬,畏人参、苦参。皂角刺:辛温,搜风杀虫,功同皂荚。但其锋锐,能直达患处。溃散痈疽,治痈毒妒乳,同疠恶疮。胎衣不下、痈疽已溃者禁用。孕妇忌之。


《本草崇原》:愚按:纳生铁而即结荚者,铁乃金类,色黑属水,得金水之气,则木茂而结荚也。铁遇之而剥损者,荚色紫赤,具太阳火热之气,火能克金也。荚箍其皮,荚即落者,太阳之气自下而上行于肤表,箍其皮则阳气不能上升,太阳气殒而荚落矣。皂荚枝有刺而味辛,禀金气也。色紫赤而味兼咸,禀水气也。太阳之气合金气而出于肤表,合水气而下挟膀胱,故味辛咸而气温热。辛咸温热,则有小毒矣。风邪薄于周身,则为风痹死肌之证。风邪上薄于头,则为风头泪出之证。皂荚禀金气而制风,故能治也。九窍为水注之气,皂荚禀金气而制风,故能治也。九窍为水注之气,皂荚禀水气,故利九窍。太阳阳热之气,若天与日,天日光明,则杀精物,精物,犹百精老物也。一名天丁,气味辛,温,无毒。米醋熬嫩刺作煎,涂疮癣,有奇效。《图经本草》治痈肿,妬石乳,风疠恶疮,胎衣不下,杀虫。《本草纲目》小儿重舌,小便淋闭,肠风痢血,大风疠痒,痈疽不溃,疮肿无头。诸方。去风,化痰,败毒攻毒,定小儿惊风发搐,攻痘疮起发,化毒成浆。隐庵增附。

常用中草药

菟丝子 仙茅 牡丹皮 木蝴蝶 玄参 车前子 金樱子 五加皮 墨早莲 厚朴 白花蛇舌草 芦花 蛤蚧 紫苏子 黄蜀葵花 桑寄生 赤芍 天麻 郁金 防风 板蓝根 淫羊藿 太子参 白芷 骨碎补 牛蒡子 肉豆蔻 灯心草 鸡冠花 何首乌 紫苏叶 桑叶 槲叶 海马 茯苓 半枝莲 鸡内金 乌梅 丁香 广藿香 黑芝麻 黑枣 通草 生姜 党参 山楂 木瓜 白芨 蒲公英 川楝子 藕节 龟甲 肉苁蓉 麦芽 川贝母 知母 莲子 槐米 蛤蟆油 芡实 佛手 川芎 丹参 竹茹 鸡血藤 花锚 鹭鸶兰 延胡索 红花 芡实叶 细辛 柴胡 婆罗子 山茱萸 铁苋菜 锁阳 香加皮 淡竹叶 陈皮 臭灵丹草 葛根 人参 白芍 库页悬钩子根 柿蒂 姜半夏 木香 月季花 槲寄生 当归 沙参 夏枯草 五味子 玉竹 益智仁 牛蒡 神曲 苍耳 鱼腥草 女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