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谓主消渴者,以其滋阴壮水而渴自止也;谓其主肢体浮肿者,以其寒滑能通利水道而肿自消也;谓其益气者,以其能除食气之壮火而气自得其益也。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尝以之与黄芪等分并用,即分毫不觉凉热,其性非大寒可知。又以知母一两加甘草二钱煮饮之,即甘胜于苦,其味非大苦可知。寒苦皆非甚大,而又多液是以能滋阴也。有谓知母但能退热,不能滋阴者,犹浅之乎视知母也。是以愚治热实脉数之证,必用知母,若用黄芪补气之方,恐其有热不受者,亦恒辅以知母,惟有液滑能通大便,其人大便不实者忌之。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主治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药性赋》:味苦,性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二:疗心中懊颠倒而不得眠,治脐下血滞小便而不得利。易老云:轻飘而象肺,色赤而象火,又能泻肿中之火。


《本草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味厚气薄,气浮味降,阴中阳也。无毒。一名越桃。留皮除热于肌表,去皮却热于心胸。一说:去皮泻心火,留皮泻肺火。其所入之经,手太阴一脏。因轻浮象肺,色赤象火,故治至高之分,而泻肺中之火也。本不能作吐,仲景用为吐药者,为邪气在上,拒而不纳,食令上吐,邪因得出。《经》曰:在高者,因而越之。此之谓也。易不能利小便,易老用利小便者,实非利小便,乃清肺也。肺气清而化,则小便从此气化而出。《经》曰:膀胱为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者,此之谓也。《本经》又谓:治大小肠热及胃中热者,此因辛与庚合,又与丙合,又能泄戊,其先于中州故焉。加生姜橘皮,治呕哕不止;加厚朴枳实,除腹满而烦。加茵陈,治湿热发黄;加甘草,治少气虚满。倘除烦燥于心内,须加香鼓而建功。盖烦者,气也。燥者,懊不眠之谓。血也。气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治肺烦,用香豉治肾燥也。若加生姜绞汁,尤治心腹久疼。上焦客热善驱,五种黄病竟解。去赤目作障,止霍乱转筋。赤白癞疮,酒疱鼻。五内邪气,悉能除之。丹溪又曰:解热郁,行结气。其性屈曲下行,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人所不知也。


《景岳全书》:味苦,气寒。味厚气薄,气浮味降,阴中有阳。因其气浮,故能清心肺之火,解消渴,除热郁,疗时疾躁烦,心中懊恼,热闷不得眠,热厥头疼,耳目风热赤肿疼痛,霍乱转筋。因其味降,故能泻肝肾膀胱之火,通五淋,治大小肠热秘热结,五种黄疸、三焦郁火,脐下热郁疝气,吐血衄血,血痢血淋,治大小肠热秘热结,五种黄疸、三焦郁火,脐下热郁疝气,吐血衄血,血痢血淋,小腹损伤于血。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陈,除湿热疸黄;加豆豉,除心火烦躁;加厚朴、枳实,可除烦满;加生姜、陈皮,可除呕哕;同玄胡索,破热滞瘀血腹痛。此外如面赤酒齄,热毒汤火,疮疡肿痛,皆所宜用。仲景因其气浮而苦,极易动吐,故用为吐药,以去上焦痰滞。丹溪谓其解郁热,行结气。其性屈曲下行,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人所不知。


《本草备要》:泻心肺三焦之火。苦寒。轻飘象肺,色赤入心,泻心肺之邪热,使之屈曲下行,从小便出,海藏曰:或用为利小便药,非利小便,乃肺清则化行,而膀胱津液之府,得此气化而出也。而三焦之郁火以解,热厥厥有寒、热二证。心痛以平,丹溪曰:治心痛,当分新久。若初起因寒因食,宜当温散。久则郁而成热,若用温剂,不助痛添病乎?古方多用栀子为君,热药为之向导,则邪易伏。此病虽日久,不食不死。若痛止恣食,病必再作也。吐衄血淋,血痢之病以息。最清胃脘之血,炒黑末服,吹鼻治衄。


《本草崇原》:栀子气味苦寒,其色黄赤,春荣夏茂,凌冬不凋,盖禀少阴之气化。少阴寒水在下,而君火在上也。花多五瓣,而栀花六出。六者水成数也。稍秒结实,味苦色赤,房刻七棱九棱,是下禀寒水之精,而上结君火之实。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者,禀寒水之精,而治热之在内也。面赤,酒疱鼻齇,白癞,赤癞,疮疡者,结君火之实,而治热之在外也。栀子能启寒水之精,清在上之火热,得能导火热之气以下降者,如此。栀子生用能起水阴之气上滋,复导火热以下行,若炒黑则但从上而下,不能起水阴以上滋,故仲祖栀子豉汤生用不炒,有交水火,调和心痛之功。而后人委言栀子生用则吐,炒黑则不吐,且以栀子鼓汤为吐剂。愚每用生栀及栀子豉汤,并未曾吐。夫不参经旨,而以讹传讹者,不独一栀子为然矣。


《神农本草经读》:栀子气寒,秉水气而入肾;味苦,得火味而入心。五内邪气,五脏受热邪之气也;胃中热气,胃经热烦,懊恼不眠也;心之华在面,赤则心火盛也;鼻属肺,酒齄鼻,金受火克而色赤也;白癞为湿;赤癞为热;疮疡为心火,栀子下秉寒水精,上结君火之实,起启水阴之气上滋,复导火热之气下行,故统主以上诸症。唯生用之气性尚存,若炒黑,则为死灰无用之物矣。仲景栀子豉汤用之者,取其交垢水火,调和心肾之功,加香豉以引其吐,非栀子能涌吐也。

常用中草药

菟丝子 仙茅 牡丹皮 木蝴蝶 玄参 车前子 金樱子 五加皮 墨早莲 厚朴 白花蛇舌草 芦花 蛤蚧 紫苏子 黄蜀葵花 桑寄生 赤芍 天麻 郁金 防风 板蓝根 淫羊藿 太子参 白芷 骨碎补 牛蒡子 肉豆蔻 灯心草 鸡冠花 何首乌 紫苏叶 桑叶 槲叶 海马 茯苓 半枝莲 鸡内金 乌梅 丁香 广藿香 黑芝麻 黑枣 通草 生姜 党参 山楂 木瓜 白芨 蒲公英 川楝子 藕节 龟甲 肉苁蓉 麦芽 川贝母 知母 莲子 槐米 蛤蟆油 芡实 佛手 川芎 丹参 竹茹 鸡血藤 花锚 鹭鸶兰 延胡索 红花 芡实叶 细辛 柴胡 婆罗子 山茱萸 铁苋菜 锁阳 香加皮 淡竹叶 陈皮 臭灵丹草 葛根 人参 白芍 库页悬钩子根 柿蒂 姜半夏 木香 月季花 槲寄生 当归 沙参 夏枯草 五味子 玉竹 益智仁 牛蒡 神曲 苍耳 鱼腥草 女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