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沥古籍记载

《名医别录》:气味甘,大寒无毒,主治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


《本草蒙筌》:少加姜汁调服。每沥一杯,加生姜自然汁二匙。却阴虚发热,理中风噤牙。小儿天吊惊痫,入口便定;妇人胎产闷晕,下咽即苏。《衍义》云:胎前不损子,产后不得虚。止惊悸,却痰涎。痰在手足四肢,非此不达;痰在皮里膜外,有此可驱。但世俗反以大寒,置疑不用。殊不知系火煅出,又佐姜汁,有何寒乎?《药鉴》:气寒,味苦辛平,痰家之要药也。必用姜汁佐之,方行经络。故痰在四肢者,非竹沥不能开。痰在皮里膜外者,非加姜汁不能除。痰在胸间者,当用竹沥,风痰亦用。能治热痰,又能养血清热。有痰厥不省人事几死者,得竹沥灌之立醒。


《景岳全书》:味甘,性微凉,阴也,降也。治暴中风痰,失音不语,胸中烦热,止烦闷消渴。丹溪曰:凡风痰虚痰在胸膈,使人癫狂,及痰在经络四肢、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达不行。


《本草备要》:泻火,滑痰润燥。甘寒而滑。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阴,竹之有沥,犹人之有血也,故能补阴清火。利窍明目。治中风口噤,痰迷大热,风痉癫狂,烦闷《产乳方》:妊娠苦烦名子烦,竹沥不限多少细服,《梅师》加茯苓煎。消渴,血虚自汗。然寒胃滑肠,有寒湿者勿服。《经疏》云:中风要药。凡中风未有不因阴虚火旺,痰热壅结所致。如果外来风邪,安得复用此寒滑之药治之哉?丹溪曰:痰在经络四肢、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能达行。又曰:味甘性缓,能除阴虚之大热者,寒而能补,胎后不碍虚,胎前不损子。世人因《本草》大寒二字,弃而不用,然人食笋,至老未有因寒而病者。沥,即笋之液也,又假火而成,何寒如此之甚耶?《治法》云:竹沥和米煮粥,能治反胃。竹茹即刮取青皮,竹沥如取荆沥法。姜汁为使。姜能除痰,且济其寒。


《本草崇原》:朱震亨曰:竹沥滑痰,非助以姜汁不能行。

常用中草药

菟丝子 仙茅 牡丹皮 木蝴蝶 玄参 车前子 金樱子 五加皮 墨早莲 厚朴 白花蛇舌草 芦花 蛤蚧 紫苏子 黄蜀葵花 桑寄生 赤芍 天麻 郁金 防风 板蓝根 淫羊藿 太子参 白芷 骨碎补 牛蒡子 肉豆蔻 灯心草 鸡冠花 何首乌 紫苏叶 桑叶 槲叶 海马 茯苓 半枝莲 鸡内金 乌梅 丁香 广藿香 黑芝麻 黑枣 通草 生姜 党参 山楂 木瓜 白芨 蒲公英 川楝子 藕节 龟甲 肉苁蓉 麦芽 川贝母 知母 莲子 槐米 蛤蟆油 芡实 佛手 川芎 丹参 竹茹 鸡血藤 花锚 鹭鸶兰 延胡索 红花 芡实叶 细辛 柴胡 婆罗子 山茱萸 铁苋菜 锁阳 香加皮 淡竹叶 陈皮 臭灵丹草 葛根 人参 白芍 库页悬钩子根 柿蒂 姜半夏 木香 月季花 槲寄生 当归 沙参 夏枯草 五味子 玉竹 益智仁 牛蒡 神曲 苍耳 鱼腥草 女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