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碎补古籍记载

《本草纲目》:骨碎补,足少阴经药也。故能入骨,入牙,及久泄痢。昔有魏刺史子久泄,诸医不效,垂殆。予用此药末入猪肾中煨熟与食,顿住。盖肾主大小便,久泄属肾虚,不可专从脾胃也。

《雷公》用此方治耳鸣,耳亦肾之窍也。戴原礼《证治要诀》痢后下虚,不善调养,或远行,或房劳,或外感,致两足痿软,或痛或痹,遂成痢风,宜用独活寄生汤,加虎骨四斤丸,明以骨碎补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之。外用杜牛膝、杉木节、萆薢、白芷、南星煎汤,频频熏洗。此亦从肾虚骨痿而治也。


《本草蒙筌》:味苦,气温。无毒。补骨节伤碎,疗风血积疼。破血有功,止血亦效。本名曰胡孙姜,唐明皇以其主折伤甚验,故易名骨碎补也。


《景岳全书》:味微苦,性温平,乃足少阴厥阴肝肾药也。能活血止血,补折伤,疗骨中邪毒,风热疼痛,及痢后下虚。或远行,或房劳,或外感风湿,以致两足痿弱疼痛,俱宜以四斤丸、补阴药之类佐而用之。或炒熟研末,用猪腰夹煨,空心食之,能治耳鸣及肾虚久痢牙疼。


《本草备要》:补肾,治折伤。苦温补肾,故治耳鸣,耳鸣必由肾虚。及肾虚久泻。研末,入猪肾煨熟,空心食之。肾主二便,久泻多属肾虚,不可专责脾胃也。肾主骨,故治折伤,以功命名,粥和敷伤处。经曰:肾者胃之关也。前阴利水,后阴利谷。牙痛。炒黑为末,擦牙,咽下亦良。又入厥阴,心包、肝。能破血止血。入血行伤,故治折伤。粥和末裹伤处。


《本草思辨录》:骨碎补,《开宝》主破血、止血、补伤折。其所破之血,乃伤折之瘀血;所止之血,乃伤折之好血。非谓其于他处能破血复能止血也。伤在皮肤曰伤破,在筋脉曰伤断,在骨曰伤折。骨碎补寄生树上或石上,多在背阴处,其根有黄赤毛,所抽之叶,则有青绿黄白赤紫各点,宛似效力于骨碎之处而调其血脉。又寸寸折之,寸寸皆生。处处折之,处处有汁。气味苦温,故能入肾坚肾补伤折。且无花无实,力专而不分也。李氏谓以骨碎补研末入猪肾中煨熟空心食,治久泄顿住。其补肾之功,自不可没。则他方书治耳鸣牙疼,亦必不虚。要知其为苦温之剂,勿施于阳胜之体而可耳。

常用中草药

菟丝子 仙茅 牡丹皮 木蝴蝶 玄参 车前子 金樱子 五加皮 墨早莲 厚朴 白花蛇舌草 芦花 蛤蚧 紫苏子 黄蜀葵花 桑寄生 赤芍 天麻 郁金 防风 板蓝根 淫羊藿 太子参 白芷 骨碎补 牛蒡子 肉豆蔻 灯心草 鸡冠花 何首乌 紫苏叶 桑叶 槲叶 海马 茯苓 半枝莲 鸡内金 乌梅 丁香 广藿香 黑芝麻 黑枣 通草 生姜 党参 山楂 木瓜 白芨 蒲公英 川楝子 藕节 龟甲 肉苁蓉 麦芽 川贝母 知母 莲子 槐米 蛤蟆油 芡实 佛手 川芎 丹参 竹茹 鸡血藤 花锚 鹭鸶兰 延胡索 红花 芡实叶 细辛 柴胡 婆罗子 山茱萸 铁苋菜 锁阳 香加皮 淡竹叶 陈皮 臭灵丹草 葛根 人参 白芍 库页悬钩子根 柿蒂 姜半夏 木香 月季花 槲寄生 当归 沙参 夏枯草 五味子 玉竹 益智仁 牛蒡 神曲 苍耳 鱼腥草 女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