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仁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瘀血,血闭瘕邪气,杀小虫。


《名医别录》:味甘,无毒。主咳逆上气,消心下坚,除卒暴击血,破瘕症,通月水,止痛。


《药性赋》:味苦、甘,平,性寒,无毒。降也,阴也。其用有二:润大肠血闭之便难,破大肠久蓄之血结。


《本草纲目》:主血滞风痹骨蒸,肝疟寒热,鬼疰疼痛,产后血病。桃仁行血,宜连皮尖,生用。润燥活血,宜汤浸去皮尖,炒黄用。或麦麸同炒,或烧存性,各随其方。双仁者毒,不可食。


《本草蒙筌》:味苦、甘,气平。苦重于甘,阴中阳也。无毒。入手厥阴包络,及足厥阴肝经。润大肠血燥虽难便,去小腹血凝块。逐瘀血止痛,生新血通经。盖苦以破气,甘能生新血故也。《衍义》云:柏子仁、火麻仁、松子仁等分同研,熔蜡和圆。治老人虚闭殊功,疗中焦蓄血立效。花收益颜色,驱水肿石淋,渍酒尝仍却百病。
《景岳全书》:味苦辛微甘,气平,阴中有阳,入手足厥阴经。去皮尖用。善治瘀血血闭,血结血燥,通血隔,破血癥,杀三虫,润大便,逐郁滞,止鬼疰血逆疼痛膨胀,疗跌扑损伤。若血枯经闭者,不可妄用。


《本草备要》:泻,破血润燥。苦平微甘。思邈辛;孟诜温。孙思邈著《千金方》;孟诜著《食疗本草》。厥阴血分药。心包、肝。苦以泄血滞,甘以缓肝气而生新血,成无已曰:肝者,血之源,血聚则肝气燥,肝苦急,宜急食甘以缓之。通大肠血秘。治热入血室,冲脉。血燥血痞,损伤损血,血痢经闭,咳逆上气,血和则气降。皮肤血热燥痒,蓄血发热如狂。仲景治膀胱蓄血,有桃仁承气汤,即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又抵当汤,用桃仁、大黄、虻虫、水蛭。水蛭,即马蟥。蛭食血之虫,能通肝经聚血,性最难死,炙为末,得水即活,若入腹中,生子为患。田泥和水饮下之。虻虫即蚊虫,因其食血,故用以治血。血不足者禁用。行血连皮尖生用,润燥去皮尖妙用。双仁者有毒,不可食。香附为使。


《本草崇原》:桃仁、杏仁味俱甘苦,杏仁苦胜,故曰甘苦,桃仁甘胜,故曰苦甘。桃色先青后紫,其味甘酸,禀木气也,其仁亦主疏肝,主治瘀血因闭,疏肝气也。癥瘕邪气乃血与寒汁沫,留聚于肠胃之外。凝结而为癥瘕,肝气和平,则癥瘕邪气自散矣。杀小虫者,厥阴风胜则生虫,肝气疏通而虫自杀矣。《素问》五果所属,以桃属金,为肺之果,后有人桃为肺果,其仁治肝之说。愚按:桃味酸甘,其色生青熟紫,并无金体,窃疑《素问》之桃,乃胡桃也,俗名核桃,外壳内白,庶几似之。若谓桃,则唯毛桃仁之桃,皮色白有志,余俱无矣。生时肉青白,熟则紫矣。若以外核内仁当之,则杏梅未始不如是,献疑于此,俟后贤正之。


《神农本草经读》:桃仁气平为金气,味苦为火味,味甘为土味,所以泻多而补少者,以气平主降,味苦主泄,甘味之少,不能与之为敌也。徐灵胎曰:“桃得三月春和之气以生,而花色鲜明似血,故一切血郁血结之症,不能调和畅达者,此能入于其中而和之散之。然其生血之功少,而去瘀之功多者,何也?桃仁非血类,故不能有所补益,若瘀瘕皆已败之血,非生气不能流通,桃之生气皆存于仁,而味苦又能开泄,故能逐旧而不伤新也。

常用中草药

菟丝子 仙茅 牡丹皮 木蝴蝶 玄参 车前子 金樱子 五加皮 墨早莲 厚朴 白花蛇舌草 芦花 蛤蚧 紫苏子 黄蜀葵花 桑寄生 赤芍 天麻 郁金 防风 板蓝根 淫羊藿 太子参 白芷 骨碎补 牛蒡子 肉豆蔻 灯心草 鸡冠花 何首乌 紫苏叶 桑叶 槲叶 海马 茯苓 半枝莲 鸡内金 乌梅 丁香 广藿香 黑芝麻 黑枣 通草 生姜 党参 山楂 木瓜 白芨 蒲公英 川楝子 藕节 龟甲 肉苁蓉 麦芽 川贝母 知母 莲子 槐米 蛤蟆油 芡实 佛手 川芎 丹参 竹茹 鸡血藤 花锚 鹭鸶兰 延胡索 红花 芡实叶 细辛 柴胡 婆罗子 山茱萸 铁苋菜 锁阳 香加皮 淡竹叶 陈皮 臭灵丹草 葛根 人参 白芍 库页悬钩子根 柿蒂 姜半夏 木香 月季花 槲寄生 当归 沙参 夏枯草 五味子 玉竹 益智仁 牛蒡 神曲 苍耳 鱼腥草 女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