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实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


《日华子本草》:健脾,开胃,调五藏,下气,止呕逆,消痰,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症结痃癖,五膈气,除风,明目,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皮肤痒。痔肿,可炙熨。


《药性赋》:枳实,味苦、酸,性微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消胸中之虚痞,逐心下之停水,化日久之稠痰,削年深之坚积。枳壳,味苦酸,性微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削腹内连年之积。


《本草纲目》:大抵其功皆能利气。气下则痰喘止,气行则痞胀消,气通则痛刺止,气利则后除。故以枳实利胸膈,枳壳利肠胃。然仲景治胸痹痞满,以枳实为要药;诸方治下血痔痢,大肠秘塞,里急后重,又以枳壳为通用。则枳实不独治下而枳壳不独治高也。盖自飞门至魄门,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气而已,则二物分之可也,不分亦无伤。湖阳公主苦难产,有方士进瘦胎散方,用枳壳四两,甘草二两,为末,每服一钱,白汤点服,自五月后一日一服,至临月,不惟男产,仍无胎中恶病也。洁古改以枳术丸日服,令胎瘦易生,谓之束胎丸。而宗言:胎壮则子有力易生,令服枳壳药反致无力,兼子亦气弱难差,所谓缩胎易产者,大不然也。以理思上,寇氏之说似觉为优。或胎前气盛壅滞者宜用之,所谓八、九胎必用枳壳,苏梗以顺气,胎前无滞,则产后无虚也。若气禀弱者,即大非所宜矣。治里急后重。


《本草蒙筌》:味苦、酸,气寒。味薄气厚,阴也,阴中微阳。无毒。惟视皮厚小者为实,完大者为壳也。壳大则性详而缓治高,高者主气,治在胸膈;实小则性酷而速治下,下者主血,治在心腹。故胸中痞,肺气结也,有桔梗枳壳汤之煎;心下痞,脾血积也,有白术枳实汤之用。白术补脾,枳实去脾经积血,脾无积血,则不痞也。此高下缓急之分,易老详定以为准的也。除胀满,消宿食,削坚积,化稠痰。破气佐牵牛大黄芒硝,益气佐人参干姜白术。仲景加承气汤内,取疏通破结之功。丹溪入泻痰药中,有倒壁冲墙之捷。其大枳壳,亦贵陈年。泻肺脏,宽大肠。结气胸中,两胁虚胀者急服;发疹肌表,遍身苦痒者宜加。逐水饮停留,关节并利;破痰癖积聚,宿食亦推。同甘草瘦胎,即枳壳散。和黄连灭痔。即连壳丸。能损至高之气,不宜接迹服多。虚怯劳伤,尤当全禁。


《景岳全书》:味苦微酸,微寒,气味俱厚,阴中微阳。其性沉,急于枳壳。除胀满,消宿食,削坚积,化稠痰,破滞气,平咳喘,逐瘀血停水,解伤寒结胸,去胃中湿热。佐白术亦可健脾,佐大黄大能推荡。能损真元,虚羸勿用。枳壳,即枳实之迟收而大者。较之枳实,其气略散,性亦稍缓,功与枳实大类。但枳实性重,多主下行削坚,而此之气轻,故多主上行破气。通利关节,健脾开胃,平肺气,止呕逆反胃、霍乱咳嗽,消痰消食,破心腹结气,癥瘕痃癖,开胸胁胀满痰滞,逐水肿水湿泻痢,肠风痔漏,肛门肿痛。因此稍缓,故可用之束胎安胎。炙热可熨痔肿。虚者少用,恐伤元气。


《本草备要》:泻,破气行痰。枳实小,枳壳大。苦酸微寒。其功皆能破气,气行则痰行喘止,痞胀消,脾无积血,心下不痞;浊气在上,则生腹胀。东垣曰:枳实治下而主血,枳壳治上而主气。痛刺息,后重除。治胸兽结胸,食积五膈,痰癖癥结,呕逆咳嗽,水肿胁胀,肝郁。泻痢淋闭,痔肿肠风,除风去痹,辛散风。开胃健脾,所主略同。但枳实利胸膈,枳壳宽肠胃,枳实力猛,大、小承气汤皆用之。丹溪曰:积实泻痰,能冲墙倒壁。枳壳力缓为少异。孕妇及气虚人忌用。按《本草》壳、实皆云明目。思之不得其解,然目疾方中多用之,岂以其破浊气,即能升清气乎?《本经》又言枳实益气,想亦同此理也。故厚朴调中,亦有益气明目之文。王好古曰:枳实佐以参、术、干姜则益气,佐以硝、黄、牵牛则破气,此《本经》所以言益气,而复言消痞也。张元素曰:枳壳泄肺走大肠,多用损胸中至高之气。昔湖阳公主难产,方士进瘦胎饮,用枳壳四两、甘草三两,五月后日服一钱。洁古改以枳术名束胎丸。寇宗明其不然,盖孕妇全赖血气以养胎,血气充实,胎乃易生。彼公主奉养太过,气实有余,故可服之,若概施则误矣。时珍曰:八九月胎,气盛壅者大非所宜矣。皮厚而小为枳实;壳薄虚大为枳壳。陈者良。麸炒用。时珍曰:壳、实上世未分,魏晋始分用。洁古、东垣始分壳治上,实治下。海藏始分壳主气,实主血。然仲景治上焦胸痹、痞满用枳实;诸方治下血痢痔、肠秘后重用枳壳,则实不独治下,而壳不独治高也。盖自飞门至魄门,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气而已。飞门,口也。魄门,即肛门。


《本草崇原》:枳实气味苦寒,冬不落叶,禀少阴标本之气化,臭香形圆,花白多刺,穰肉黄白。又得阳明金土气化,主治大风在皮中。如麻豆苦痒者,得阳明金气而制风,禀少阴水气而清热也。除寒热结者,禀少阴本热之气而除寒,标阴之气而除热也。止痢,长肌肉者,得阳明中土之气也。五脏发原于先天之少阴,生长于后天之阳明,故主利五脏。仲祖本论,有大承气汤用炙厚朴、炙枳实,小承气汤用生厚朴、生枳实。生熟之间,有意存焉,学者不可不参。上世本草只有枳实,至宋《开宝本草》,始分枳之小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愚谓:小者其性藏密而气全,大者其性宣发而气散,或云:大者气足而力虚,小者气不足而力薄。不知气之足也,在于旺时,若过其时,则反薄矣。又,李东垣云:枳壳缓而枳实速。王好古云:枳壳主高,枳实主下,高者主气,下者主血,未免臆说不经。后学遵而信之,宁无误乎?须知实与壳,其种未始有殊也。种既无殊,则缓速气血之说,何可分乎。


《神农本草经读》:按《本经》有枳实,无枳壳,唐《开宝》始分之,然枳壳即枳实之大者,宣性发而气散,不如枳实之完结,然既是一种,亦不必过分。

常用中草药

菟丝子 仙茅 牡丹皮 木蝴蝶 玄参 车前子 金樱子 五加皮 墨早莲 厚朴 白花蛇舌草 芦花 蛤蚧 紫苏子 黄蜀葵花 桑寄生 赤芍 天麻 郁金 防风 板蓝根 淫羊藿 太子参 白芷 骨碎补 牛蒡子 肉豆蔻 灯心草 鸡冠花 何首乌 紫苏叶 桑叶 槲叶 海马 茯苓 半枝莲 鸡内金 乌梅 丁香 广藿香 黑芝麻 黑枣 通草 生姜 党参 山楂 木瓜 白芨 蒲公英 川楝子 藕节 龟甲 肉苁蓉 麦芽 川贝母 知母 莲子 槐米 蛤蟆油 芡实 佛手 川芎 丹参 竹茹 鸡血藤 花锚 鹭鸶兰 延胡索 红花 芡实叶 细辛 柴胡 婆罗子 山茱萸 铁苋菜 锁阳 香加皮 淡竹叶 陈皮 臭灵丹草 葛根 人参 白芍 库页悬钩子根 柿蒂 姜半夏 木香 月季花 槲寄生 当归 沙参 夏枯草 五味子 玉竹 益智仁 牛蒡 神曲 苍耳 鱼腥草 女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