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性体质是什么

2020-07-14

寒性体质人群主要表现为怕冷或体冷,往往会伴有肌肉关节的疼痛、胃肠道的问题等。寒性体质的女性会有月经疼痛或者生育方面的问题,寒性体质的老年人会伴有关节问题。所以,寒性体质人群应注意保暖,避免寒邪入体,及时进行干预。



寒性体质是什么相关阅读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茯苓是常用的中药,常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失眠、健忘,心气虚引起的惊恐不安患者,有补益心脾,镇静安神的功效。大剂量茯苓可以抑制皮肤中羟脯氨酸含量的降低,抑制胶原蛋白分子之间的交联,从而一到修复胶原蛋白,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

茯苓是众多中药材的一种,又叫做云苓。它是长在松树根上的一种菌类植物,它的外面是黑褐色的,里面是白色也有的是粉红色。它可以做成食物来吃,也可以当药物来用。它的功效非常的广泛,让我们来看看茯苓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呢?
  茯苓的作用
  茯苓素在体内外均有明显增强巨噬细胞产生诱生肿瘤坏死因子的能力,且有显着的剂量依赖关系。在体内对小鼠移植性肿瘤S180细胞有明显的抑制生长作用,其作用强弱与肿瘤坏死因子的水平呈正相关。茯苓素对抗癌药有增效作用。
  茯苓聚糖对正常及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能增强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使脾脏抗体分泌细胞明显增多,增加荷瘤小鼠的ANAE阳性淋巴细胞数,拮抗小鼠的胸腺萎缩和脾脏增大。茯苓多糖能改善老年人的细胞免疫功能,对体液免疫无明显影响。
  茯苓有高含量的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有改善餐后血糖,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口服葡萄糖耐量,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
  大剂量茯苓可以抑制皮肤中羟脯氨酸含量的降低,抑制胶原蛋白分子之间的交联,从而一到修复胶原蛋白,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
  茯苓的功效
  1、茯苓归心经,善宁心安神,常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失眠、健忘,心气虚引起的惊恐而不安卧者配伍相应中药有补益心脾,镇静安神的功效。
  2、茯苓水浸膏给大鼠口服,可预防轻度胃溃疡的发生,对小鼠也有预防水侵袭所致应激性胃溃疡的。
  3、茯苓归脾经,有健脾、渗湿而止泻,补中之功效。
  4、茯苓对2型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降糖效果。

拔火罐的好处

拔火罐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了,大多数人也都拔过火罐。它是用罐作为工具,点燃或抽气的方法产生负压,吸在人的身上,造成淤血的状态。拔火罐能把人体的湿气、寒气拔出来,让人的身体变得很舒适。这只是拔火罐的好处之一,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拔火罐的好处。

拔火罐的好处
  1、通过拔火罐,可以将身体里的湿气、寒气,通过皮肤组织渗透出来,从而排除邪气,让人精神百倍。
  2、因为身体的经络、穴位和五脏六腑都是相连相通,所以通过外接的吸力,会刺激身体表面的穴位,进而通过筋骨经络,使得人体内部器官得到相应的调理,让人气血畅通,强身健体。
  3、对于人体局部的组织损伤、腰间盘突出等症状,拔火罐也有一定的功效,长期定期进行拔火罐,可以减轻疼痛,缓解症状。
  4、现在,很多美容、瘦身的店铺,也开始研究和推出,通过拔火罐减肥的方法。
  拔火罐的功效
  1、可以平衡阴阳。阳旺盛就会热,阴旺盛就会寒。发热就是阳气旺盛的表现,然而寒战恶寒就是阴气盛实的症状,这时在大椎拔罐可以治疗发热的疾病,在关元是疗寒性的疾病。
  2、调和脏腑。拔罐疗法通过结经络、穴位局部产生负压吸引作用使体表穴位产生充血、瘀血等变化,穴位通过以通过经络与内在的脏腑相连,从而治疗各种脏腑疾病。
  3、疏通经络。拔罐疗法通过其温热机械刺激及负压吸引作用,刺激体表的穴位及经筋皮部,而穴位及经筋皮部是与经络密切相连的。所以,拔罐能够疏通经络,使营卫调和,祛除经络中的各种致病的邪气,气血畅通,筋脉关节得以濡养、通得,从而治疗各种疾病。
  4、祛除病邪。拔罐疗法因为以负压吸拔体表的穴位,不公能够开腠理、散风寒,而且还能调整脏腑经络的作用,鼓舞人体的正气,也有助于体内致邪气的排出。

寒露养生

寒露就是天凉,露水多的意思,在24节气中排第17个,是阳气入里收敛的节气。这个时候,气温下降,要多穿衣服,露着的地方都会感觉冷了。正是秋末时节,“阳杀阴藏”,万物收降,雨水也少了,所以天气干燥,属于“燥邪”当令。那么寒露应该注意什么呢?

起居有常

寒露时节过后天气会由凉转寒,这时候就要适时增加衣物,所谓春捂秋冻是指秋分以前,秋分以后,特别是寒露以后,就该把自己裹起来了,以防寒邪侵袭。我们都知道秋燥,今年是甲午之年,五运六气认为甲午年“燥化四”,阴历九月是燥邪容易伤人的时候,这几天我们就感觉到鼻子、嘴唇、舌头、眼睛等部位干燥,尤其是露在外面的嘴唇,这时候需要用点保湿护肤产品来“润燥”。这个节气就不要熬夜了,要早睡早起,基本和公鸡(鸡是酉金,五行属金,对应深秋)一个作息时间就对了,这样的好处是避免被秋天这个“金”所刑罚,更有利于阳气的“收”。

食饮有节

寒露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此时,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山药、萝卜等根类的蔬菜以利于收敛,还有梨、百合莲子枇杷等润肺之品润燥;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辛辣宜伤人体阴精,使气不能收敛。

精神调养

精神调养非常重要,人类不同于其他物种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精神。由于气候渐冷,落叶满街,人们心中多少会引起凄凉之感,影响心情。这时候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使之安宁””志闲而少欲”,也象万物一样把欲望尽量收起来,对人对已不要过于苛刻,心情会平静,恬静自然,应寒露之节气,达到养生目的。

心与小肠的脚底按摩区

最后不给大家介绍穴位了,给大家说一下养心护心的脚底按摩方法。学过生物学的人应该都了解生物全息理论,说的是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了我们生命的全部基因。其实,不仅细胞如此,我们身上每个部位也都包含了身体全部的信息,像耳朵、手、脚上都有身体全部的反射,在这里我给大家说一下脚底反射区。

我们身体所有的器官、腺体,均在脚底有相应的反射区,刺激相应的区域就相当于按摩、保健了相应的脏器。穴位相对比较小,不好辨认,但是脚底,基本上是个地方都是保健的要地,操作起来非常方便。

因为脚离心脏最远,所以脚底的血液循环比较容易迟滞,一旦身体出现疾病的苗头,脚会最早表现出来。比如说阳虚的人先会脚冷;血液循环不顺畅的人,脚就会先肿起来。同样按摩脚底可以起到对健康远程遥控的作用,就像放风筝,人只要把底下的线控制好了,风筝就会飞的很高很好,人也就会健健康康,无疾病之忧。

想通过脚底按摩的方法达到养心护心的目的,重点按摩2个地方就可以了,一个是心区,在脚心上偏小指侧,再一个是小肠的反射区,在脚心下靠内侧。经常按摩这两个区域可以改善由于心功能失常出现的心悸、失眠、心绞痛、心脑血管病变等一切心脏疾病。具体的方法是:每天晚上泡完脚以后先把脚捏底和脚面包括脚指头整个捏5遍,然后再重点按摩心区的小肠区各10分钟。然后30分钟内喝200~500毫升温开水,有利于体内毒素的排泄。

腿脚部有疾病的人刚开始按摩脚底可能会感觉不敏感或者很麻木,但是随着时间延长感觉会越来越敏感,这就说明身体也越来越好。我有一个病人一直心率不齐,我给他食疗方他坚持不下来,穴位按摩找不准地还老忘。幸亏他有一个感情很好的老伴,天天给他泡脚后按摩我说的心脏和小肠的反射区,不仅把心律不齐、失眠、心悸治好了,他因糖尿病导致的下肢麻木也好多了,他告诉我说以前洗脚根本不会觉得水热不热,现在对温度的感觉就很敏感,心里高兴的不得了。

做脚底按摩时得注意,不要感到特别疼痛,力道要掌握好,按摩的时候以自己舒适为宜。我给一个朋友推荐脚底按摩的时候,他说他可不做。我很纳闷,他平时对养生保健很热衷,就问他是怎么了,他说曾经做过一次足疗,疼的他再也不想有下一次了。所以大家自我按摩的时候也是,千万别为了追求所谓的疗效而太虐待自己,否则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治疗作用,加重心里的紧张感甚至还会起到反效果。

其实脚底和脚趾有各脏腑的反射区、独特的穴位和丰富的神经、血管,即使不是只按摩心和小肠的反射区,只要多捏捏脚底,就有很好的保健功效。大家如果实在不想动手,可以买一个带有鹅软石的垫子,每天在垫子上踩一踩、走一走,也能起到保健身体的作用。

提高中医内科临床疗效的难点和对策

传统中医药学,根源于华夏悠久昌盛的文化,以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延绵发展至今而历久不衰。近几十年来,在当今世界回归自然,从自然植物、矿物中寻求有效防治疾病的药物之际,中医药学因其广阔的理论内涵和丰富的自然药物资源,引起世人的关注。传统中医学将人体视为自然界的一个部分,其生理病理的变化顺从着自然界阴阳变化、气机氤氲升降的规律。治病的主要途径是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因诊断出“病”,通过四诊合参,思辨归纳出“证”(机体某个特定时空的阴阳失平衡状态),采用自然药物的阴阳属性(寒热、升降、润燥等)去纠正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种整体辨病辨证结合诊疗的模式至今仍显示有旺盛的生命力。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普及和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传统中医学在迅速发展的现代医学面前逐渐减少或失去了某些治疗方面的优势,如结核病、细菌感染性疾病,甚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其降低并发症、提高生存率的优势也被现代医学的溶栓治疗和介入性治疗措施平分秋色。因此,如何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继续保持和发挥传统中医药的临床优势,成为中医药学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病症结合论治和遣方用药

辨病和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药学的精髓,是传统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临床操作系统。由于传统中医的“病”多是根据临床症状或病因命名,中医证的辨识是“黑箱模式”综合归纳过程,所以认识的角度、层次及医者的主观判断能力不同,所诊断的病和得出的“证”就会有较大的差异,与之相对应的理法方药便显得灵活多样,无中绳可据。在一定程度上,辨证的准确及论治的恰切取决于医者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即所谓“医者意也”,使学者有“深奥莫测”之感。因此,中医临床对辨病和辨证论治迫切需要发展一定的科学规范,包括对“病”、“证”的特征和内涵明确的界限和描述。新近,国内学者对中医的“病名”进行了规范,对“证”的标准进行和多方面探索,如“胸痹心痛”“血瘀证”诊断标准的研究等,只是此方面研究目前还未能得到普遍的认可,不能适应临床的需求。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使中医的病和现代临床有机结合,使证的诊断在定性基础上向定量和微观层次深入,根据临床制定客观的标准,使中医的论治和疗效判定有标准可据,这对中医临床是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中医临床遣方用药的特征是顺从病位病势及脏腑的特性,调整机体阴阳的失调状态,始终注意动静、寒温、升降的相因为用。它不同西医的用药,针对理化手段检测的病理改变加以逆转、补充、对抗和纠正。中医的许多治则如扶正祛邪、升降气机、宣肺平喘、理气活血等,无不是兼顾矛盾的两个方面,去调整阴阳的平衡,使气血恢复冲和之性。所以中医临床用药是侧重用自然药物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而不单是用中药的功效。遣方用药和辨病、辨证论治是紧密相连的,辨病、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整体理论、气血理论、阴阳五行理论及四诊方法去辨识疾病的性质,确立相应的治法;遣方用药则是以治法为指导,将中药的属性、功能集合为与此治法相对应的“方”,显然这种“方”的组合应符合中医的病机认识及阴阳气血生化的理论。纵观中医名方,无不体现着顺从脏腑特性、阴阳相因为用的特性,如炙甘草汤,为治疗心气阴两虚、心动悸、脉结代的方剂,在益气养阴药中,伍以桂枝通心气、和血脉,顺从心主血脉特性;镇肝熄风汤,治肝阳上亢、头痛日赤,而在平肝潜阳药中,伍茵陈麦芽,此二药禀气于阳春三月,其气主升主散,顺从肝脏性喜条达的特性,蕴含欲降先升之理;补中益气汤方中伍当归陈皮,以治中气下陷。当归入十二经,养血活血,使血脉各得其所;陈皮斡旋中焦气机,气血相依,升降相因;调理脾胃的《伤寒论》名方半夏泻心汤更是寒温并施、升降同用,以顺从脾胃的特性;金匮肾气丸本补肾阳,却于大剂补肾阴药中稍佐附子肉桂,以求阴中求阳,微生少火之用。这是中医遣方用药的精华,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只强调中医方药的功效,甚至只注重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的作用机制,忽落中医阴阳、气血生化理论在病证结合辨治、遣方用药的指导作用,就不能熟练掌握中医遣方用药的技巧,更谈不上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

二、根据传统理论、辨识疾病现象

对疾病病因、病机、病位及病势的辨识是疾病预防治疗的前提。尽管中医、西医认识疾病的方法、角度、层次不同,但它们治疗方法的确立都是建立在辨识引起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病理基础之上,疾病的治疗效果也因对疾病辨识的层次、角度、深度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且随着辨识层次的深入治疗效果皆可得到提高。传统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例重于整体、宏观,司外揣内,通过疾病表现在外的征象,根据自身的理论体系,探测、演绎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因这种思辨、推理是建立在反复临床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其对疾病病性、病位、病势的判断能力也可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升华,与此认识相应的治疗效果也能产生量的进步和质的飞跃。如关于“中风”病的认识,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尤其是金元时代,才突出以“内风”立论,提出“类中”概念;清王清任专立气虚之说,认为是半身元气虚、经络无气、瘀血阻脉,爰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随着认识的深入,带来了治疗方法上的改变及临床疗效的提高。其他如外感病的认识、传染病疫毒的认识和湿热的立论等,无不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传统中医药学的整体、宏观、司外揣内的临床思维方法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对疾病的认识是一个经过反复临床实践、逐渐深入以至正确、全面把握疾病本质的过程。尤其一些重大疾病,开始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意识的限制,对疾病的认识不可能不出现偏颇或错误。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不拘泥于古人的观点,辨识疾病临床表现于外的症状,进而思辨其病因、病机,仍是目前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根据疾病的表现,归纳出前人未有认识到病理机制:如对脑溢血(中脏腑)的认识,病人80%以上有大便秘结、神志昏蒙、头痛等症状。据此,不少学者认为病机为阳明热结,风阳痰火菀于上,治应上病取下,通其腑气,用小承气合羚角钩藤汤或三化汤加味(大黄枳实厚朴羌活、安宫牛黄丸)治之,使大便通,气血得降、痰火得散,元神之腑自然清净。对临床减少死亡率,降低致残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类风湿关节炎(痹症),以三痹论治效果往往欠佳。因其骨髂变型、僵直、夜间疼痛较重等临床特点,从温补肝肾、祛风散寒化湿、活血止痛立法,使临床疗效得到提高;②根据古人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反思其治疗方药:如糖尿病(消渴),古人多以三消分治,因临床“三消”症状相互兼杂,近来治疗多从阴虚燥热立论,三消统治。《内经》言其病机为“二阳结热”。针对口渴、善饥、多饮阳明热症,用白虎汤人参加白虎汤清热生津。而二阳结热,非阳明经热,经热用白虎汤,结热则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故治疗消渴病口渴、喜饮、善饥者,在养阴清热基础上,伍以大黄、黄连,使结热(郁热)祛、津液复,临床症状多可明显改善;③突破传统理论框架:新理论的提出往往会带来一系列治疗方法学上的改变,中风病因学“内风”的立论,温病学派“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认识,即为临床的治疗带来了方法学上的突破。近年来有关温病治疗的截断扭转理论,突破了传统中医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则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理论框架,使中医温热病的治疗有了大的进展。

三、将现代科学技术,纳入自身的理论体系

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中医如何将现代科学技术纳入自身的理论体系,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去认识现代科学技术观察认识到的新问题、新现象,是中医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中医临床疗效能否提高,能否推广临床应用的关键所在。

现代医学迅速发展是因其能够与现代科学的发展紧密衔接,综合现成科学新的技术方法运用于临床基础的研究之中。微生物的发现、抗菌素的产生,使感染性疾病治疗效果发生了质的改变;近代影像学的发展,为心脑血管介入性治疗提供了技术和方法支撑,使心脑血管血栓阻塞性疾病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有了大幅度的下降。

现代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现代医学运用于自身的研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中医药学没有理由固步自封,以自已的宏观、模糊和思辨的概念包含了现代科学中的某些思想、意识而欣然自得。近十几年来,国内有识之士提出“要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发展”,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证实中医理论、方药的“科学”存在,使传统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上的模糊概念客观化、量化,以推广临床应用,且取得了一定进展。如脾虚证的研究,目前国内已对数10种疾病10多种动物模型脾气虚证的出现率、证候规范化及其病理生理机制进行了研究,从整体器官及细胞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阐明了脾虚证形成的机理,同时就脾主运化、脾主统血和脾气下陷等方面也进行了探索;血瘀证实质及活血化瘀方药的研究,我国学者从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功能、器官血流量、前列环素与血栓素代谢、血管内皮功能以及基因蛋白表达等方面开展工作,结合传统中医对血瘀证的认识,制定了血瘀证的诊断标准和某些疾病的血瘀证诊断标准,比较研究了常用活血化瘀方药的作用效果,拓宽了中医活血化瘀方药的适应证,提高了许多疾病的临床疗效,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等。促进中医现代发展的另一个方面,笔者认为是如何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延展自已的视野,认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观察到的生理病理现象。这较用现代科学技术证实中医的科学性对中医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更有价值,且两者可相辅相成。如现代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的发展对脑出血的诊断,中医根据传统理论认为是“离经之血”、“瘀血”,打破了脑出血忌用活血化瘀药的禁忌。用活血化瘀方药治之,许多研究报导在解除血肿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反应,缓解或消除血肿周围的脑组织水肿,改善脑神经组织的缺血、缺氧等方面具有较好作用,且临床显示有优于以往凉血止血治法的效果。尿毒症虽多表现为浮肿、面色苍白、尿少等阳虚水泛的症状,但因其毒性代谢产物的蓄积,中医认为是浊毒内滞,临床常使用泻下浊毒的大黄;心功能不全病人,尤其是肺心病心衰患者,因其肠道粘膜水肿、血液循环瘀滞,中医认为是瘀血、肠道积滞,使用大黄泻下逐瘀,临床皆收到较好效果。其他如体内器官囊肿、血管瘤、结节等,从痰瘀方面立法论治,亦不乏有效验的临床报道。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证实中医学术的科学性和从中医传统理论认识现代科学技术观察到的生理病理现象,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证”、“疗效标准”的客观化和规范化研究,同时进行中医方药作用机理的探索,拓宽传统方药的使用范围,提高其针对性,应是现代中医临床迫在眉捷的一个问题。

四、加强中医方药研究,适应临床应用的需求

自80年代以来,现代制剂、药化、药理学技术应用于中医方药的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如活血化瘀方药、补肾方药的研究等,拓宽了临床使用范围,增加了用药的针对性。某些方药的研究还发现了新效用,如枳实升压、抗休克、治疗中气虚下陷,菟丝子活血化瘀,仙灵脾抗心肌缺血,黄连和当归芍药汤治疗老年性痴呆等。但相对于现代中医临床的需求,中医方药的研究在许多方面还显得薄弱和滞后,如中医复方药物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体内的代谢过程,药物作用的客观评价及中药制剂剂型的优化等,严重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

传统中医药学有自已独特的药学理论和选方用药方法。现代复方药理研究证明,中药复方药物间的配伍具有其特殊的物质基础及相互作用机理,复方的药理效应并不等于诸药物作用的简单相加。中药的配伍起到了增效、减毒和制偏的作用:如四逆汤有升压和强心作用,其中附子不仅能加强心肌收缩且有升压作用,干姜无明显作用,甘草仅有升压作用,但三味合方则可使心肌收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明显超过单味附子,升压效应亦大于各单味药,且可使附子引起的异位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减小,表明辅佐药与君药间存在协同增效和监制毒性的配伍关系。茱萸汤中吴茱芋有镇吐止呕的作用,生姜能协同其作用,也可增加其毒性,人参、大枣可增加全方的止呕作用,大枣可降低吴茱萸的毒性,全方四味以原比份配伍的药理作用最强,毒性最小,说明该方配伍的科学性;补中益气汤的佐药柴胡升麻对肠道蠕动并无明显作用,但去此二味则全方促蠕动作用明显减弱,说明佐药对全方功效有重要的影响。由于中药复方成分复杂,难以对中药的相互作用机理、体内代谢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但利用现代定量药理学原理,以药效为指标,以中医“方证”理论作指导,深入研究复方药物作用的机制及加减变化规律,对临床遣方用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何提高中医临床的疗效,是一个涉及中医基础理论、药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中医诊断水平的提高,中药制剂的开发研究等诸多方面的综合问题。如何在中医传统的理论的指导下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拓宽、延长自已的诊断视野,探索防治疾病的规律,使中医临床的诊断、治疗科学化、规范化,当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举措。

体质 寒性体质

相关艾灸

阳虚体质 血瘀体质 气郁体质 痰湿体质 湿热体质

相关拔罐

阴虚体质 血瘀体质 阳虚体质 湿热体质 气虚体质

相关资讯

寒性体质怎么调理

寒性体质怎么调理:   寒性体质如何调理?寒性体质的人平素饮食调理,宜多吃令身体温暖...

气虚体质是什么

气虚体质是人体体质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一、动力不足,经常会比别人要更容易累;二、...

寒性体质容易患上12种疾病

1、疼痛:头痛、腰痛、关节痛、神经痛、风湿痛等“疼痛”,经常会随着体寒出现。2、肠胃...

寒性体质是什么

寒性体质人群主要表现为怕冷或体冷,往往会伴有肌肉关节的疼痛、胃肠道的问题等。寒性体质...

血瘀体质怎么调理?

血液瘀阻要依据瘀阻的位置进行治疗。如果瘀阻遍布全身,应查血液流变学,从全身角度解决瘀...

痰湿体质怎么调理

痰湿体质患者身体为脾阳虚损,而食物和水主要通过脾上输到肺,运散至全身,所以痰湿体质患...

痰湿体质是什么病意思

所谓的痰湿是指人体水液在体内代谢,没有完全代谢剩余留在体内的多余物质。当这些物质蕴积...

痰湿型肥胖怎么减肥

痰湿型肥胖由脾阳虚弱、脾气亏虚所导致的,主要是因为摄入的食物和水谷精微过多的停积在体...

寒性体质喝什么茶好

基本上所有的茶类都是属于这种偏寒,偏温的极少。常说的茶有白茶、绿茶、红茶、黑茶、黄茶...

寒性体质怎么调理

寒性体质怎么调理:   寒性体质如何调理?大家在空调房里呆多了,因为空调比较凉,这时...

什么是寒性体质

寒性体质人群主要表现为怕冷或体冷,往往会伴有肌肉关节的疼痛、胃肠道的问题等。寒性体质...

寒性体质容易患上12种疾病

1、疼痛:头痛、腰痛、关节痛、神经痛、风湿痛等“疼痛”,经常会随着体寒出现。2、肠胃...

寒性体质怎么调理

对于寒性体质人群的调理,中医原则为寒者热之。第一、冬天注重关键部位的保暖,比如腰腹部...

小孩阴虚体质的表现有哪些

小孩阴虚体质可以造成多种症状,呼吸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的问题比较多见,呼吸系统,可能会出...

寒性体质如何调理

寒性体质人群的调理,中医原则为寒者热治。第一、冬天注重关键部位的保暖,比如腰腹部、头...

痰湿体质有哪些症状

痰湿体质最常见的症状是肥胖或偏胖、腹部偏大、脂肪松软松驰且眼睛、面部、腿部容易浮肿。...

寒性体质容易患上12种疾病

1、疼痛:头痛、腰痛、关节痛、神经痛、风湿痛等“疼痛”,经常会随着体寒出现。2、肠胃...